【资料图】
戴先任
积极创新防溺水预警方式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
近期,全国各地气温迅速回升,汛期即将来临,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。为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预警,提醒各地要以农村地区学校、村庄周边和学生上下学沿途水域为重点,全面排查安全隐患,完善安全警示标识,配置安全防护设施。
学生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是溺水的高危人群。天气一热,有的学生喜欢去河流湖泊游泳消暑,一些家长重视程度不够,尤其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,通常欠缺足够的精力与相关知识,容易产生溺水事故。溺水情况一旦发生,救援也只有30秒黄金期,如果目击者不会游泳,或者没有适合的紧急救援设施,往往会酿成悲剧。
救灾解难,不如防之为易。要降低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率,减少悲剧的发生,就要让防溺水工作更有效、更有力。一方面,要构建社会、家庭、学校携手共管的安全教育网络,切实加强学校与家长、社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,组织和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,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。另一方面,积极创新防溺水预警方式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。要划定溺水防范区,在显眼处设立安全警示标牌,设置安全隔离带、防护栏等防溺水应急设施。对于一些危险水域,则要明确责任部门,积极采取栅栏隔离、视频监控、定期巡逻、无人机常态宣防喊话、水库防溺水智能报警系统、防溺水有奖举报等方式,让学生远离危险水域。同时,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在危险水域投放一些救援竹竿、救生圈、救援绳、救生衣等紧急救援装备,全面筑牢水域安全屏障。
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,应该承担监护责任与教育责任,避免孩子到危险水域游泳。相关部门还要督促家长有效履职,对失职的监护人要依法采取惩治措施,齐抓共管让防溺水更有效。